020-84582900

电话   020-84586548

AI眼镜风云再起上市公司抢滩潜力赛道

来源:乐鱼最新首页登录    发布时间:2025-03-05 06:44:06

  中国通信院发布AI眼镜技术规范报告后,A股眼科概念板块迎来集体爆发,光正眼科、明月镜片等个股涨幅显著。

  2.AI眼镜正从传统功能型向智能交互型演进,市场一致认为小米的入局将助推其更快地渗透进日常生活。

  3.除此之外,博士眼镜、明月镜片等上市公司在AI眼镜领域也有明确布局,渠道商和供应商具备共振潜力。

  4.目前,AI眼镜的市场消费潜力尚未真正爆发,但体育领域和医疗场景有望成为其首先渗透的场景。

  如今AI可谓是长期资金市场的一门显学,任何沾上哪怕一丁点关系的概念股都有机会一飞冲天。

  这不,2月19日中国通信院刚刚发布AI眼镜技术规范报告,次日A股眼科概念板块就迎来了集体爆发。光正眼科(002524)开盘后迅速封板,在本轮行情中先声夺人。而明月镜片(301101)也创历史新高地迎来涨停,博士眼镜(300622)喜提20CM涨停,普瑞眼科(301239,涨9.05%)等个股也跟随拉升,助推眼科赛道单日涨幅高达4.81%。

  眼科受益于AI眼镜题材的逻辑明确,眼镜这个已经存在了700多年的工具正在从传统功能型向智能交互型演进,原本简单明了的光学构造正要被AI所彻底革新。自2023年以来,Meta(Facebook母公司)发布的AI智能眼镜取得商业成功,而今年2月小米集团(01810)旗下AI眼镜的参数频遭曝光。市场一致认为,正如在手机、电动车市场曾发生的那样,小米的入局会大大助推AI眼镜破圈,更快地渗透进日常生活里。

  其实“智能眼镜”这类产品已经迭代过几轮,不少巨头都有涉足,像华为的智能眼镜已经推出了好几代。不过传统智能眼镜基本只是手机的延伸,一般搭载了蓝牙耳机等功能。而AI大模型的爆发可是大大拓展了智能眼镜的功能边界,比如字节跳动旗下豆包在近几个月发布了视觉理解模型和视频生成模型,展现了对视觉信息的学习和预测能力,这类模型的成熟可以为智能眼镜提供智能视觉感知的功能。

  当然,从另一端来说,智能眼镜实际上也是AI最可期的硬件载体之一。手机载体毕竟视角和便捷性受限,而眼镜不但能解放双手,还可以更直观地从用户视角和用户展开交互,完成物体识别、智能问答等任务。

  Meta是全世界内AI眼镜的头部公司,2023年至今已经发布了数款产品。量产型Ray-Ban Meta已经实现了多模态交互功能,比如实时翻译、音乐识别和语音助手。这款产品大获成功,目前已经实现了超过200万副的出货量,并且计划在2026年把产能提升到1000万副/年的水平。

  回看国内,国产AI眼镜雷鸟V3已经实现了上市销售,文首提到的小米眼镜可能也会在近期亮相,而百度(09888)和Rokid的新产品也预计在年内开售。更夸张的是,连通信巨头也亲自站上了这个赛场,中国联通联合研发的一款名为eSIM AI的智能眼镜已于2024年9月上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也有布局。一直有些不温不火的中国AI眼镜行业,似乎有了点山雨欲来的意思。

  聚焦上市公司,虽然本轮异动的龙头光正眼科公开表示目前暂无AI眼镜方面的业务,但其他公司其实已经有了明确布局。

  博士眼镜(300622)是国内眼镜连锁零售的龙头,核心收入来自于光学眼镜及验配服务,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规模为9.15亿元。同时,博士眼镜也是雷鸟的合作方,不但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研发AI眼镜产品,还利用其在渠道端的优势,把雷鸟VC铺向了众多线下门店。但根据2024年半年报,来自智能眼镜镜片验配服务的营收规模和占比还“极小”,估计现阶段还未形成对营收的强力支撑。

  不过博士眼镜在AI眼镜领域的布局仍在持续,不但合资公司的首款产品计划在2025年上市,而且也和AR科技公司XREAL达成合作,要把XREAL的的智能眼镜产品铺向自身的门店网络。

  笔者认为,博士眼镜的做法主要是依仗其龙头渠道商地位,来绑定一些产品颇具潜力的智能硬件公司。在帮助这类产品铺到自身线下门店的过程中,来源于这块业务的收入应该也会稳健的扩张。

  有券商预计,以博士眼镜的线年通过其门店销售的智能眼镜数量可达50万副。笔者以雷鸟V3的淘宝平台价格1800元计算,流水大约是9亿元。当然,即使产生营收按会计准则来说应不会全额确认在博士眼镜,这个销售数量也可能偏乐观。不过,其实除了眼镜出售的收益之外,验配服务等增值业务收入也有望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长。

  明月镜片是国内的镜片厂商龙头,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盈利收入5.83亿元,核心收入来源是镜片业务,占比83.08%。2024年,明月镜片在小米有品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售了自研的智能眼镜Sasky,搭载蓝牙耳机和语音交互功能。

  当然,明月镜片的这款产品明显还未脱离出传统智能眼镜的窠臼,和如今Meta引领的AI眼镜几乎不能算同一类产品。不过作为镜片厂商,其实明月镜片更能打的位置在AI眼镜产业中的上游。虽然明月镜片目前尚未公开披露过为AI眼镜厂商提供镜片等组件的信息,不过不少科技媒体都看好其作为AI眼镜产业链重要一环的潜力。以2025年为另外的品牌AI眼镜提供配套镜片50万片和每片100元的平均售价计算,一年光配套镜片营收就可达0.5亿元。

  而这一个市场总盘子未来能有多大呢?行业研究机构Wellsenn XR预测,2035年AI眼镜出货量将突破14亿副,即28亿个镜片。

  Meta在2024年9月发布的新一代产品Orion已经采用了分体式设计与波导方案,而Rokid等国内厂商的产品搭载了通义千问等大模型。总之,都在朝着AI奋力奔去,业内也普遍看好今年成为AI眼镜元年,估计全年将有50款AI眼镜上市。

  不过从现在来看,其实这个市场的消费潜力其实还远没有真正爆发出来。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现阶段的AI眼镜能实现的依然有限。虽然理论上来说因为视角关系交互性较手机更好,但实际上AI水平还十分有限。作为硬件来说,识别速度慢、航时短等问题也被消费者广泛诟病。仅建立在导航、语音助手这些辅助功能上的AI眼镜,远远不能成为人类的刚需,体量和手机远不在一个数量级。

  当然,在一些场景下,作者觉得还是有机会的,比如体育领域的骑行、滑雪等运动。这类运动的用户本来就需要佩戴防护镜,首先解决了落地问题。而且一方面有不便使用电子设备的现实困难,另一方面也有使用AI眼镜来实现拍照摄像以及识别导航等影像辅助功能的客观需求,有机会成为AI眼镜首先渗透的场景。Meta在2025年就准备瞄准这一领域,推出一款把摄像头放在镜框中心的产品。

  而医疗也是AI领域永恒的主题之一。永新光学(603297)在去年底表示公司研发的AI眼镜摄像模组能够适用于专业医疗及康复的弱听弱视人士,已经开发完毕并实现出货,所以也成为了这轮热点的主要题材股之一。不过永新光学近期公告表示这块业务并非公司主要应用领域,占比实际不到1%。

  在谷歌宣布停产Google Glass十周年之际,这次AI眼镜的爆发无疑将彻底重构整条眼镜产业链。虽然对于生产商来说这看起来又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赛道,不过对咱们着眼的几家上市公司而言,渠道商、供应商的定位在产品端快速“内卷”之下无疑更像是机会。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