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4582900

电话   020-84586548

1939年白求恩在河北去世临终前向提要求:给我前妻一笔钱

来源:乐鱼最新首页登录    发布时间:2025-04-21 18:44:36

  白求恩作为一位杰出的医生,他无视国界和种族,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将生命奉献给了抗战事业。然而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所知的更复杂。这位圣人并非没有瑕疵,他的人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为何还要特别提出要照顾前妻的生活?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890年亨利·诺尔曼·白求恩于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城格雷文赫斯特出生,成长于一个虔诚的牧师家庭。自幼表现出的勇敢和冒险精神,让他与众不同。六岁那年,他一人前往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多伦多,一路上即便迷路也未曾流泪,待被警察送回家中后,对母亲的责问他只是淡然回答:“我只是想体验一下探险的乐趣。”

  白求恩的爷爷是一位资深的外科医生,白求恩从小就对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八岁时他开始模仿爷爷的行医方式,甚至在自己的房间门上挂上了“医生”牌子,还常常用手套给苍蝇“做手术”,或者拿家里的骨头来进行“解剖”实验。

  随着年岁增长,白求恩的兴趣更广泛,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多伦多大学。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但这与他父母的宗教信仰相冲突。他的母亲特别担忧,怕他受到“异端思想”的影响,便偷偷在他的书里夹带宗教小册子。白求恩发现后,以其独有的顽皮回应,悄悄地将《物种起源》放在父母的枕头下,结果被母亲发现并严厉惩罚了他。

  在经济上由于家庭条件有限,白求恩的父亲难以承担他的全部学费。因此白求恩不得不在校外找各种零工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他曾在学校的餐厅帮忙,为当地小报撰写文章,夏天则在五大湖的游船上当火夫,冬天又上山去做伐木工。这些丰富的社会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也增强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白求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军医展现出非凡才能。战后白求恩的医术在实习期间已声名鹊起。在一次考试旅途中,他邂逅了美丽的弗朗西丝,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携手进入婚姻。他们共同开设的诊所成了当地的救星,尤其是对贫苦大众。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未持久,白求恩不幸患上了肺结核。在病魔的折磨下,他坚持提出离婚,不愿拖累爱妻弗朗西丝。通过自我实验白求恩治愈了自己,还创新了抗击肺结核的方法,这一成就使他声名远播。尽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分离,他与弗朗西丝的爱情最终得以重燃。

  重拾爱情的白求恩随后踏上加拿大的土地,继续他的医学研究与实践。但跟着时间的流逝,他和弗朗西丝的婚姻再次面临考验。工作的忙碌使他疏远了妻子,最终两人选择了分道扬镳。离婚后白求恩将生命献给了更广阔的医疗事业。

  在1937年的一个晚会上,白求恩首次得知在远东有一支坚不可摧的军队正用简陋的装备同侵略者奋勇战斗。这一条消息深深地震撼了他,种下了前往中国的种子。随后的1938年1月20日,白求恩抵达中国。

  他在武汉逗留几日,随后怀揣大量药品乘坐列车向北,历经曲折最终抵达延安。在延安的短短一个月内,白求恩的日程满载而归。他参访了边区的政府机构、医院和学校,还向抗大和东北干部训练团的学生们发表了演讲,并为中央的领导人进行了体检。

  他亲手在边区医院做手术,同时也在延安街头的墙上画下了宣传画。此外白求恩还撰写了许多散文和报道,通过生动的文字,向西方介绍了聚集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革命力量。在白求恩的路途中,他遇见了志同道合的理查德·布朗医生,一位在河南为加拿大圣公会工作的传教士医生。得知有医疗团队即将前往延安,布朗与白求恩约定一同前往。布朗请了三个月假,与白求恩在延安相聚,这让白求恩异常高兴。

  布朗医生性格谦和而低调,多年的中国工作经验使他能流利地讲中文,白求恩对他评价甚高。据尤恩回忆当毛主席接见白求恩和布朗时,尤恩曾向布朗详细描述了毛主席这位领导人的风采。

  朗对这次接见印象非常深刻,他没有预料到毛主席会有如此的亲和力和礼貌,这与西方报刊上的描述大相径庭。布朗深感荣幸,因为只有被毛视为重要的人才有机会被接见。

  白求恩曾坚定地表达过自己的职业信念:“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认为我的岗位应该设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这样伤员就能尽快接受专业的治疗,快速康复的战士能立即返回战场,增强我们的战斗力。”基于这一信念,他请求前往前线服务。

  经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批准,白求恩和布朗医生于1938年4月24日前往距离延安北部二百英里的前方医院做视察。5月14日,携带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他们一行人奔赴晋察冀根据地,参与抗战。那次从延安出发,竟成为了白求恩与这座革命圣地的永别。

  刚到达前线时,白求恩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生活条件远超预期:每天都有两道菜,偶尔还有鸡蛋,知道他不习惯米饭,居然还有人专门烤面包给他。然而几天后他才得知,这些特别待遇都是用个人的津贴换来的,而聂自己仅仅吃些稀饭和咸菜。白求恩对此感到不快,他找到,坚决表明了自己要和战士们一样吃饭、穿衣和领取相同的津贴。

  一旦开始工作,白求恩更是发现前线的医疗条件远比想象中糟糕。按照加拿大的医疗标准,当时的八路军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院设施。伤员们躺在铺有草的土炕上,缺乏,纱布和绷带需要反复洗净后再用,而进行手术的器械简陋到只能用木锯和屠刀代替。

  对此白求恩深感自己的来到是必要的。他开始动用个人关系,四处奔走以确保战地医院能获得必要的器械和药品。延安的第一台X光机,就是他努力的结果。他还设计了能移动的手术室“卢沟桥”,该设备能快速部署,满足战地迅速变换的需求,这一点在当时尤为关键。

  白求恩的日常工作量巨大,经常是一个人顶十个人用。虽然他的薪酬与普通战士相同,但他在信中写道自己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他称赞了们的人性,他们虽遭受过苦难,却依旧保持着仁慈、乐观和智慧。白求恩已经爱上了他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他的爱。

  1939年10月,随着日军在晋察冀根据地加紧其冬季大扫荡,白求恩博士率领医疗队深入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他首先对散居在近百户村民家中的伤员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随后便开始了紧张的手术工作,连续23天,完成了近300次手术,体现了他超凡的医疗技能和坚强的意志。

  在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手术后,杨成武将军到访,白求恩却还在手术台上忙碌。他身着一件土黄色的粗布军装,头戴简单的绑腿,脚踏一双厚底布鞋,这样的装束让人难以联想到他曾是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杰出院士。

  深夜一点杨成武终于见到白求恩有了片刻的休息,两人在昏黄的蜡烛光下交谈起来。杨成武注意到白求恩手上的纱布,关切地询问其原因。白求恩轻描淡写地回应,只是手术中不慎划伤,已经处理好了。他更关心的是马上就要来临的激烈战斗,预计将带来更多的伤员,对医疗队的考验更大。

  杨成武问及所需物资,白求恩迅速列出了一长串紧急需要的医疗用品。考虑到时间紧迫,他们约定在当天中午之前必须将物资送达,尽管这对于后勤部门来说是一大挑战。物资按时到达后,白求恩在简短的共餐后,立即带领医疗队前往更靠前的战场地带,继续他的救治任务。在连续数日的高强度工作后,白求恩的身体出现了不适,体温逐渐升高。

  杨成武在再次探访时,注意到白求恩的脸色异常,发现他竟高烧不退。尽管如此,白求恩依然坚持在手术台前工作,对杨成武的劝告置若罔闻,坚称:“在这里,只要还有伤员需要我,我就不能离开。”

  杨成武无奈,只得去请示将军,希望能通过命令让白求恩休息。聂将军下达了命令,但白求恩在完成最后两例紧急手术后,才勉强答应休息。当最后一个伤员得知白求恩已连续工作超过十几小时,坚决要求取消手术,以让白求恩休息。但白求恩坚定地回应:“完成手术,你还能返回战场,坚持就是胜利。”众人对他的执着无法劝阻,只能默默祈祷不要再有新的重伤者送来。

  手术结束后,白求恩这才有机会稍作休息。他感到左手越来越麻木,低头一看,发现包扎的纱布已经染上了青黑色的血迹,预示着情况可能比想象中要严重。如此极致的奉献精神,在第二天面对一名患严重细菌感染的患者时,他的伤口已经严重发炎,手指肿胀异常,但他依然坚持为这名患者施行必要的手术。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伤口感染愈发严重,高烧持续不退,体温一度接近40度,但白求恩仍然坚持在手术台前,为战士们解除痛苦。他的精神情况日益恶化,但对于生命的承诺让他无法放弃。

  到了11月12日,白求恩因败血症陷入生命的危险阶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将军表达了几个愿望:将他的去世消息传达给远在加拿大的前妻弗朗西斯,并请求通过国际援华组织为她申请一笔资金,以保障她余生的生活品质。白求恩还希望聂将军能转达他对弗朗西斯的深爱以及对未能终生相伴的遗憾。

  不久后这位伟大的医生在河北唐县的黄石口村永久地闭上了眼睛,享年49岁。12月1日,延安各界人士聚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追悼会,以缅怀白求恩医生的不朽贡献。

  毛主席在会上送出花圈,并题写了挽词,以表达对这位国际友人的深切敬意,在12月21日,毛主席发表了影响深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其中他用精炼的语言赞誉了白求恩的精神和卓越的国际主义贡献,鼓励每位员都应向他学习。

  在毛主席的文字中,白求恩被描述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具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艺术的表现上,虽然我们常见的是由许乐初、赵大军、袁耀锷在1938年3月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在延安会见白求恩》,但另一种珍贵的历史见证则是毛主席与白求恩的唯一一张合照。

  这张照片中毛主席身着棉袄,头戴红军帽,而白求恩则穿戴八路军军服,戴着徽章的帽子。照片背后附有白求恩的亲笔签名,注明“毛主席和白求恩,延安,1938年5月1日”。

  这张历史照片的珍藏者是一位名叫比尔·史密斯的加拿大老人。白求恩在中国期间曾多次给史密斯的母亲莉莲写信,介绍抗日战争的情况和个人的工作经历,并随信附送了这张照片。

  2016年9月,这位73岁的加拿大老人将白求恩的遗物——包括这张珍贵的照片——无偿捐赠给中国,以纪念中华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70周年。

  白求恩的精神和毛主席对他的评价,至今仍然是激励我们的重要财富。他的生命虽然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和影响永存。白求恩不仅是一位在毛主席心中的英雄,也是所有为人类服务的人的楷模,一个永远活在我们记忆中的英雄。我们的时代依然需要以白求恩的高尚和信仰为榜样的人。

×